近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開的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上發布。37個典型案例涉及17個省份,均分布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或 區域生態安全屏障關鍵節點,涵蓋湖泊、濕地、河口、江心島、沙漠、礦山、退化土地等多種類型,以及自然保護區、流域、海岸帶與海島等多類區域。這些案例充分總結了地方工作實踐亮點,梳理凝練了山水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領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術模式和科學舉措,在統籌管理、體制機制、資金籌措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具有示范借鑒意義。我們特推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欄目,介紹其實施生態修復的做法和成效。
01 案例背景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屬于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國內面積最大的城市內陸天然濕地。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緊鄰市區,開采形成了大面積裸露的高陡巖質邊坡,造成了土地植被資源損毀、危巖體崩塌地質安全隱患及水土流失,影響了城市地形地貌景觀視覺效果。
為消除礦區地質安全隱患,控制水土流失,提升景觀效果,完成拉薩市綠色圍城目標任務,2020年,拉薩市人民政府利用中央財政資金1501萬元,實施了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生態修復項目,完成廢棄采石場裸露山體和損毀土地植被恢復45畝,形成了物種多樣的灌草植被群落,消除了地質安全隱患,實現了裸露山體“披綠衣”,有效提升了拉魯濕地整體水源涵養能力和生態景觀效果。同時,采用了“固廢生物質循環再利用處理技術”“團粒噴播植被恢復技術”等生態修復實用技術,對提升高寒高海拔地區高陡巖質邊坡生態修復效果具有示范借鑒意義。
項目區位圖
02 生態問題
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地處青藏高原的中部,區域生態系統極其脆弱。采石場內破損山體面積達40余畝,裸露、高陡巖質邊坡最高達73米,坡度最大70度。主要生態問題有:邊坡毀壞后形成的孤聳危巖體和后緣拉裂縫,存在地質安全隱患,嚴重威脅城市人居環境安全;地表植被和土壤破壞后形成大面積裸露巖質邊坡及松散堆積物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影響拉魯濕地整體水源涵養能力;地處城市周邊,破損山體直接影響城市景觀風貌。
高寒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溫度低、降雨量少、蒸發量大等自然地理條件對植被恢復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加之本項目邊坡陡、缺少土壤,城市景觀功能要求高等特點,導致該采石場生態修復難度較高。
破損邊坡全貌
孤聳危巖體
坡頂張裂隙
03 主要做法
(一)就地取材,高原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再利用
針對生態修復土源不足的問題,選擇青稞秸稈及拉薩啤酒釀造后的酒糟等有機質含量高的廢棄物,采用生物質循環再利用處理技術,將本地的生物質廢棄物轉化為綠色環保的有機物,作為主要材料用于“優粒土壤”制備,達到替代客土的目的。本項目實施過程中,固體生物質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量達260噸,土源使用量減少50%,原料成本減少40%以上。
(二)實用技術集成,系統破解生態修復難題
將“人工土壤層構建”“土壤種子庫構建”和“團粒噴播植被恢復技術”等技術集成,應用于生態修復工程實踐中。對廢棄生物質再處理后,制備新型“優粒土壤”,設計構建具有營養保肥、抗沖刷、蓄水保溫等優異性能的人工土壤層。選定沙棘、高原早熟禾等本地適宜物種,構建土壤種子庫。采用“團粒噴播植被恢復技術”為先鋒植物生長和群落正向演替建立基礎條件,快速形成物種多樣的灌草植被群落。
項目總體布局圖
(三)實時自動監測,實現精準高效養護
綜合考慮修復區域地溫和水溫差異、浸潤深度和復雜地形條件下產生地表徑流的問題,科學布設溫濕度監控自動噴淋系統,以保證目標植物發芽和幼苗期所需水分的及時、精準供應,促使植被快速進入自然演替階段,實現水資源利用最大化,總體降低植被養護成本60%以上。
(四)規范工藝流程,提升生態修復工程質量
根據行業標準《邊坡噴播綠化工程技術標準》(CJJ/T292-2018)、省級工程建設工法《高寒高海拔地區裸露邊坡噴播綠化施工工法》,嚴格規范噴播綠化設計、施工和維護等環節,提升生態修復工程質量。
04 成效亮點
本項目作為拉薩市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個完工的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項目,也是拉薩市南北山綠化工程的樣板工程,實現了高寒高海拔地區受損巖質邊坡的植被恢復,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產生了良好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一)修復裸巖邊坡,加速群落正向演替
本項目的成功實施,一是修復了廢棄采石場裸露巖質邊坡、損毀土地45畝,形成了物種多樣的灌草植被群落,降低了水土流失量,在修復當年植被覆蓋率達到90%、徑流泥沙量削減80%以上;二是有效加速了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增強了山體的水源涵養能力、水土保持能力,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提升了拉魯濕地的整體景觀風貌。
(二)踐行“兩山”理念,改善人居環境
本項目的成功實施,一是有效消除了地災隱患,保障了坡腳行人及交通安全,改善了人居環境安全;二是使得原本裸露山體變成了優質草地,改善了礦區及周邊環境,為市民游客休閑游覽、感受自然風光、接受生態教育提供良好目的地;三是切實推動了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落地見效,進一步鞏固和維護了各族人民安定團結;四是受到了自治區領導和多家媒體高度關注,西藏衛視、中國西藏網、西藏林業信息網進行了專題報道,使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對全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三)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本項目采用適宜高原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實用生態修復和養護技術,有效服務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是通過固廢生物質資源化利用,使得原料成本減少40%以上;二是通過自動噴淋系統布設,降低植被養護成本60%以上,實現水資源利用最大化;三是積極帶動當地群眾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主體工程實施及后期養護過程中提供了較多就業崗位;四是基于本項目的實施,成功獲批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形成一套成本低、效果好、可推廣的高寒高海拔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模式,技術成果轉化收益超1億元。
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修復中
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修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