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歷史性成就,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綠色根基。
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十四五”前兩批共19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實施進度正在不斷加快。在遼寧盤錦,遼河流域(渾太水系)山水工程正在趕工期搶進度,主體施工已全部完成,剩余的岸線綠化工程今年4月底前就要完成;在甘肅甘南,黃河中上游水源涵養區今年要實施的保護修復項目達到了110個;在山東臨沂,沂蒙山區域山水工程已完成生態修復治理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
山東省臨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 朱茂波:截至目前,已修復礦山23處,綠化荒山9600余畝,新增耕地3000余畝,等全部工程完工后,將進一步保護沂蒙山區域的生態系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十年來,我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農村、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
十年來,《森林法》《草原法》等生態保護修復法律先后修訂,天然林資源保護、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等專項規劃編制實施,相關政策制度在不斷完善。
十年來,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開創性進展,率先在世界上提出并實施了生態紅線保護制度,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首次實現了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還在重要流域和重點區域組織實施了44個山水工程。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樊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為全球樹一個表率,彰顯了不僅要追求我們經濟發展的富裕,而且要把生態友好作為我們重要的一個發展的目標。
落實“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部署,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未來我國將開展各類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今年,我國將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著重推進黃河口、秦嶺、若爾蓋等新一批國家公園的設立。同時,還要加快推進國家公園法的立法,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讓自然保護地能夠有更好的法律制度的保障。此外,今年我國還要進一步在青藏高原、長江、黃河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再部署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重大項目,繼續實施好海岸線、海岸帶的保護和修復。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 王磊:生態保護修復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F在正是萬物復蘇的大好時機,我們將按照要求,抓緊指導各地全面實施山水工程,更加強調生態修復措施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公眾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