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生態富民,大理州采取強有力措施,奮力推進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礦山整治攻堅戰工作,為滿目瘡痍的礦山披上了“新衣”。
洱海保護迫在眉睫
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的蒼山洱海,環境優美,植被茂密,是著名的風景區。洱海流域礦石資源豐富,礦場林立。由于礦山亂采濫挖行為泛濫,山林被剝離,山石被取走。沒幾年工夫,山體受損,植被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嚴重。
洱海面積251平方千米,蓄水量28億立方米,湖岸線128千米,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譽,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母親湖”。湖泊是地球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托,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為保護洱海,促進流域轉型發展,2016年以來,大理州對需要恢復治理的已關閉采礦權或礦山按照“精準整治,一礦一策”的要求,結合各采礦點需恢復治理的實際情況,通過工程治理及生物治理,采取編制整體規劃的方式,形成對已采礦區進行生態植被修復治理的方案。
礦山修復前后對比圖
加強監督精準施策
2016年以來,大理市政府全面關停洱海流域范圍非煤礦山,持續推進洱海流域非煤礦山整治,關停和搬遷洱海周邊水泥廠,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加大礦山執法監督力度。本著以自然恢復為主,工程治理為輔的原則,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要求,引進生態修復技術公司——青島冠中生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中生態”)。
在修復過程中,如何以自然科學的方法幫助礦山“復綠”,是此次冠中生態進行生態修復的核心。礦主無序的掠奪式開采,造成礦山巖體破碎,危巖體林立,開采面大多呈陡立狀態,從而形成各種地災隱患點。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消除地災隱患并高標準完成生態修復目標,是洱海周邊礦山修復項目的重點和難點。
大理州位于云貴高原,屬于青藏高原東南緣重點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在修復過程中,既要考慮減少對原有植被發生新的破壞、降低修復成本,也要提高修復區域的生態完整功能性。同時,大理州旱雨季分明,旱季少雨、蒸發量大,雨季降水集中,極易發生暴雨、泥石流等。大理州的破損礦山大多分布在洱海流域范圍內,為了減輕常規修復方式產生的水土流失污染洱海,在修復過程中,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面對這些嚴峻的現實情況,冠中生態結合多年的礦山修復實踐經驗,對大理當地的礦山及水文、氣候和植被進行了深入調查,按照“一礦一策一設計”的治理思路,先對礦山進行削坡卸載、排除隱患,再采用團粒噴播技術。團粒噴播生態修復技術除具有基本的坡面防護功能外,還能實現生態受損區域的植被恢復與生態功能重建,達到修復區域內的新建植物群落與原生植被自然融為一體的效果。
蒼山洱?;謴蜕鷻C
經過治理,昔日因采礦留下的禿崖白壁間一塊塊覆上土壤的土地上,青草破土,樹苗吐綠。團粒噴播技術快速地營造出喬灌草層次豐富的植被群落,讓礦山恢復了生機。
自2017年大理開始進行礦山生態修復以來,共完成礦山修復項目30處,生態修復面積累計達到3200畝,其中約750畝為高陡邊坡,目前各個項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萬物繁盛、生生不息,是美麗中國的本有之貌。通過生態修復,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不僅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溪水也更清澈了。如今的大理,更美了。綠色不斷萌發,希望不斷升騰。生態環境保護雖然任重道遠,但若步履不停,必將抵達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