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冠中生態設計并實施的“拉薩市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生態修復”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本項目作為拉薩市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首個完工的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項目,也是拉薩市南北山綠化工程的樣板工程,實現了高寒高海拔地區受損巖質邊坡的植被恢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產生了良好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公司自成立以來,深耕生態修復領域,依托特有的理論體系、核心技術優勢、全場景和跨區域的項目承接和管理能力以及全要素、全過程產業鏈優勢,在行業內持續發展并獲得客戶、主管部門及同行企業的廣泛認同,樹立了“冠中生態”的良好品牌形象。公司實施的案例入選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案例集,彰顯了公司作為提供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綜合解決方案的行業領頭企業地位。
完成高難度修復項目,極具推廣示范價值
“十三五”以來,自然資源部、財政部等部門深入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全面開展,涌現出一大批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較顯著的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在12月4日舉行的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上,自然資源部向社會公眾發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涉及17個省份37個典型案例,均分布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或區域生態安全屏障關鍵節點,內容涵蓋了湖泊、濕地、河口、江心島、沙漠、礦山、退化土地等多種類型,以及自然保護區、流域、海岸帶與海島等多類區域。
這37個案例中,《讓高原裸地披上“綠衣”——拉薩市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生態修復》的案例由冠中生態設計并實施。由于高寒高海拔地區空氣稀薄、溫度低、降雨量少、蒸發量大等自然地理條件對植被恢復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加之本項目邊坡陡、缺少土壤,城市景觀功能要求高等特點,因此該采石場生態修復難度較高,冠中生態成功克服這些難題,經驗值得推廣。
該修復項目位于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修復面積約30,000平方米,海拔超3,600米,完成廢棄采石場裸露山體和損毀土地植被恢復45畝,形成了物種多樣的灌草植被群落,消除了地質安全隱患,實現了裸露山體“披綠衣”,降低了水土流失量,在修復當年徑流泥沙量削減80%以上,有效提升了拉魯濕地整。
拉薩市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生態修復工程修復前全景
拉薩市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生態修復工程修復后2年3個月全景
在本項目中,公司基于以往西藏類似項目經驗,通過調整人工土壤配比,增加土壤的保水性能,并通過團粒噴播植被恢復技術進行修復,2個月即達到95%的植被覆蓋率。修復效果得到業主的充分肯定,受到拉薩市和西藏自治區領導的多次觀摩考察,也獲得多家媒體高度關注,西藏衛視、中國西藏網、西藏林業信息網進行了專題報道,使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對全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本項目采用適宜高原地區自然自理條件的實用生態修復和養護技術,例如“固廢生物質循環再利用處理技術”“團粒噴播植被恢復技術”等生態修復實用技術,對提升高寒高海拔地區高陡巖質邊坡生態修復效果具有示范借鑒意義。此外,基于本項目的實施,冠中生態成功獲批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形成一套成本低、效果好、可推廣的高寒高海拔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模式,技術成果轉化收益超1億元,經濟效益顯著。
創新生態治理發展模式,引領環保新賽道
據了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梳理凝練了自“十三五”以來,在山水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等領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術模式和科學舉措,以及各地在統籌管理、體制機制、資金籌措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冠中生態在拉魯濕地北山采石場生態修復項目中體現的模式優勢,也為同行企業提供參考。
冠中生態圍繞“成為世界一流生態修復專業化企業”的發展愿景,以“為地球播種未來,讓大地重披綠衣”為公司使命,自成立以來一直從事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廣,并且以技術拓展應用促進產業鏈條延長,正逐步形成集投融資、技術咨詢服務與研發、關鍵材料生產、關鍵裝備研制、項目勘查設計、施工與運營管護以及生態產品開發銷售為一體的全要素、全過程產業鏈條。特別是公司作為業內少數具備材料加工與生產和裝備研制環節的生態修復企業,在全國上下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好形勢下,借鑒價值正逐步凸顯。
公司在承接項目之外,也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進行各類復雜待修復區域的生態修復試驗和人工環境的節能降碳試驗,積累更多技術經驗。如2019年公司與拉薩市林業和草原局,聯合承擔了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科技計劃項目——《拉薩空港新區風積沙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2022 年承擔了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零碳建筑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研究》;2022年上半年和2023年上半年分別立項展開了《黃河下游流域鹽堿化治理及生態功能提升技術研究》和《團粒噴播修復區域碳匯估算研究》等多項技術研究。